
圖/Yide ; 文/ Kemson
雨水
雨水,是新年的第二個節氣,
在北方,此時春暖雪融、大地復甦,農民開始耕田播種 ;
而台灣,氣候稍暖一些,
農曆年前,幸運未受水情影響的區域,
農友們便已將一期稻作的新苗種下,等待著端午收穫的日子。
「看天吃飯」是帶點浪漫的無奈。
同樣受到氣候的影響,
進入產季尾聲的葡萄,今年冬果則是令人驚艷,
引用市場攤商斗大的瓦愣版字卡 …
就是「太甜啦!」、「甜到扣霸!」、「不甜免錢!」
庚子年少雨、少颱風,
反倒讓葡萄冬果的收成大好、甜度特別高。
天候與土地,影響的不只是作物的產量,
更是每一個土地工作者的生活。
再過幾個月,酷暑的七月 … 是葡萄夏果採收的季節,
在台灣中部,有一群人努力地挑戰台灣嚴苛的氣候條件,
將一串串飽滿的葡萄果實釀成葡萄酒 …
紀錄這片土地的風土味道。
而這一年甜度躍升的葡萄,會成就什麼樣個性的葡萄酒?
考驗著釀酒師的技術。
台灣葡萄酒
說起台灣的葡萄酒,或許多數人是陌生的。
其實翻閱記載,早在日治時期便展開台灣水果酒的研究。
而在1950年代,因為戰後經濟考量,
為了減少「米糧」製酒的比例,菸酒公賣局開始試釀葡萄酒,
以優惠的價格鼓勵農民栽種釀酒葡萄,
企圖以葡萄酒取代米糧酒的需求。
從日治時代推行菸酒專賣制度起,至1996年廢除專賣,
整整70年間,是台灣民間釀酒工藝的斷層。
但在職人們堅持、與海外歸國的釀酒師們的努力下,
不斷試驗、優化製程。
2014年,來自台中外埔的樹生酒莊,
得到了巴黎「國際葡萄酒競賽」金牌,
驚艷了葡萄酒界,也讓台灣葡萄酒躍上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餐桌。
2017年,來自南投埔里的威石東酒莊,
首發年份白葡萄酒,
短短兩年內,榮獲25個國際葡萄酒大賽肯定,
也在2019年,成為總統出訪友邦的伴手禮之一。
你曾喝過樹生,或是威石東的「台灣葡萄酒」嗎?
過個幾年,當我們喝著2020年份台灣葡萄酒時 …
不曉得她又會如何描述這曲折的一年?